我们首先看下全球网站的数量!
全球目前有17.2亿的网站,数量非常庞大,但增长的势头已经停止(全球APP数量只有1000多万,我们就先忽略不计了)。
从网站域名的维度去看网站的归属地,美国有近1亿的网站。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500万的网站,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近500万小程序。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全球流量排名前100万名的网站里,中国的网站只占约5%,而美国网站占43%。
这边就出现了两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点:
为什么美国电商看上去不发达,但是美国企业的网站那么多?
为什么中国电商看上去很发达,但是中国企业的网站那么少?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美的电商网站的市场集中度:
这是2018年的中美电商市场份额的数据,反映的情况还是很明显的:
1 美国前10名电商网站的市场份额占70%,11名开外的所有电商网站占30%,市场集中度相对低。
2 中国前2名的电商网站就占了74%了,前10名的电商网站占86%,11名开外的所有电商网站占14%,集中度非常高。
为什么美国的企业那么喜欢自己搞个电商网站卖货呢?
要知道企业自建网站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自己做内容
自己去运维
自己去做数字营销推广网站
原因是在美国,平台整体的抽成都比较高。
亚马逊的平均货币化率:13~15%
Wish:15~20%
Ebay:11~12%
沃尔玛:12~15%
可以看出来,国内的电商平台的抽成还是少了一截的。但是,国内的电商平台正在迎头赶上。
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整体的货币化率从 FY2018 的 3.66 %提升到 FY2019 的 4.32%,FY2020年的货币化率从公开数据来看已经接近5.2%。(阿里巴巴2020财年的数据,490亿美元的电商和服务费营收,对应9300亿美金的GMV,算下来货币化率大概是5.2%。)
事实上对国内商家而言,看似电商平台的抽成和营销费用比率的绝对值不高,但最近几年每年都要固定增加个20%,体量还是很惊人的。且存在二八定律,头部品牌一定被抽取的更严重。
而拼多多2019年度货币化率在3%左右,之前更低。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小商家出逃到了拼多多,因为整体的过路费相对较低,门槛自然也就低了。
顺便提一下,美团的综合货币化率是14.1%,不过其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跑腿费。所以,很多线下的商家也在强烈地表示,想要构建私域来降低成交的成本。要知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才刚刚开始见识到:什么叫人口红利的消失。
好了,那为什么中国企业建立的网站这么少呢?
个人认为在流量红利时代,平台企业发展的太迅猛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他们的数字化程度远超其他企业,线上流量红利全部被平台吸走了。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能力远远没有跟上平台的发展,所以企业更倾向于去吃平台的红利,而不是直接去追逐流量红利。
中国的平台也必然会逐步提升自己的税收,以此来对抗成本的上升,而这部分费用也自然而然加到了商家的身上。不过,再怎么升高也还是不及美国平台的电商,所以美国的商家也早就开始学着怎么搞私域电商了。
什么是私域电商?
吴晓波频道发布的《2019私域电商报告》给它下的定义是:我们可以将摆脱电商平台依赖,通过移动社交方式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并完成商品交易的商户,称为私域电商。
那么,私域电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私域电商的本质是:积累了一些私域流量,并将私域流量转化为私域用户或私域电商,后期不需要再依赖电商平台便可以完成交易的电商。
我们还可以将“私域电商”进一步拆解为“私域”、“电”、“商”,加深对它的理解。
1 私域:即自己的领地,可以在不依赖外界平台的情况下,通过移动社交等方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如商家将用户“圈养”在微信个人号、小程序、微商城、自己的App上,并定期借助私域中的各种触点与其交流互动。
2 电:通过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如网页、微商城、社交工具、支付工具、运营工具等做买卖;商家借助互联网这对翅膀,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以触达更多用户,实现更高效率的零售。
3 商:商家与用户之间存在买卖交易;此外,某些分销模式下的私域电商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团队。
商户们发现,自己在平台卖货不但利润越来越薄,而且用户的数据也不在自己手上,更没有办法低成本地反复触达自己的客户,随时可能失联。企业不得不考虑开始考虑自己去建H5和小程序,并且尝试去直接连接终端用户。
要知道去小程序商城里成交只有千分之六的支付手续费,和平台电商动辄5%的过路费相比,已经有非常可观的利差在了,情况已经越来越接近欧美了。
无论是微商、淘宝客或者是社交电商,他们都通过所谓的“私域流量”不断地挖掘着金矿,进行商业变现。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使用中国打开率最高的触达方式在直接维护客户关系,所以能够做出一定的效果。
当你对比国内外触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国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叫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基于电子邮件和电话去触达用户。在中国的企业里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叫SCRM(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基于微信服务号、微信个人号、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去触达用户。
但这种通过微信个人号去和用户建立联系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一旦用户规模变大,就需要有群控手机的操作来辅助运营,这样很容易被微信判定为灰色产业而遭到封杀。而微信开始猛推企业微信,就是希望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建立企业和客户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简单地总结下本文的核心结论:
美国企业的数字化跑在中国的前面,我们还需要努力地学习
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会将更加激进,不要掉队
中国企业要尝试去用好各个平台,同时要发展自己的数字化建设,不限于网站、SCRM、CDP等等
企业的数字化增长是个系统化工程,需要用科学思维和工程能力去不断开拓